-
京东智慧物流引领双11革新 无人配送车北京试运营加速区域招商
为推动智慧物流发展,京东于年度大促季推出人工智能技术矩阵,其中无人配送车首次在北京部分区域启动商业化试运营,标志着末端配送智能化升级进入新阶段。此举通过技术赋能提升消费体验,亦为区域现代服务业招商引资提供科技标杆。 一、末端配送智能化突破 京东无人配送车经过多轮封闭环境与公开道路测试后,将在限定区域提供实体货物配送服务。该装备采用L4级自动驾驶技术,通过多传感器融合实现厘米级定位。在配送站装载货物后,车辆自主规划最优路径,精准抵达写字楼、社区服务站等预定点位。用户通过加密动态码开启货箱,全程减少人力介入环节。测试数据显示,在3公里半径内单程配送时效压缩至25分钟内,较传统模式提升40%效能。 二、智慧物流体系协同发力 配合无人车落地,京东同步启用九大城市联合仓配网络。位于北京、上海等核心枢纽的自动化分拣中心引入智能分拣机器人集群,3C品类订单处理峰值达每秒百单量级。在乡村场景,无人机配送网络覆盖江苏宿迁、陕西西安等6省23县,突破山区物流瓶颈。技术验证显示,百公里半径内乡镇配送时效控制在3小时内,偏远地区订单履约效率提升150%。 三、供应链技术赋能商业生态 京东技术架构逐步开放,推动品牌数字化转型。十万余个合作品牌借助智能补货系统,实现70%热销商品区域前置。50%年度新品通过需求预测模型精准投放,其中智能家电类新品预售转化率达行业均值2.1倍。通过弹性供应链体系,服饰类商品实现72小时快反生产,有效降低滞销风险。 四、消费周期科学化重构 摒弃单日流量集中冲击模式,大促周期延伸为18天渐进式消费窗口。依托用户行为分析系统,分别在促销季初、中期设置差异化主题。其中数码品类通过分期免息策略撬动客单价提升35%,生鲜品类借力冷链无人仓实现“朝订午达”。物流监控平台显示,试点城市上午妥投率突破92%,有效缓解末端网点峰值压力。 技术专家指出:末端无人设备的合法上路仍需突破法规瓶颈。现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尚未明确自动驾驶设备路权,各地试点多依靠地方政府特别许可。随着首批商业化数据的积累,预计智能配送设备的成本回收周期将缩短至3年内,为行业规模化发展创造基础条件。本次技术实践,或将推动现代物流基础设施进入智能化改造加速期。
2025-08-08
-
京东智造空间落户滨海-中关村科技园 打造京津冀电商产业新高地
滨海新区通过招商引资迎来重要产业升级项目,京东集团与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正式签约共建智造空间,该项目将整合电商、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资源,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生态体系,预计未来三年吸引超百家企业入驻,推动区域经济数字化转型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一、项目定位与核心功能 智造空间以京东平台为依托,规划建设四大功能板块:产业转移承接区重点对接首都资源疏解需求;产业聚集区引入智能硬件、文化创意等新兴领域企业;产业服务区提供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产业孵化区联合高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通道。项目特别强调构建闭环生态,通过众筹平台与金融服务降低创业门槛。 二、技术赋能与区域协同 项目将部署京东云创新平台,为入驻企业提供高效算力支持与智能化解决方案。结合滨海新区制造业基础,重点推动工业互联网、智能供应链等场景应用,促进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同时建立跨区域人才培训机制,每年计划培养专业技术人才200名以上,强化京津冀三地产业链互补。 三、经济带动预期 据规划,智造空间将形成三级辐射效应:短期聚焦电商产业集群建设,中期培育人工智能等细分领域龙头,远期构建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完整生态链。专家分析,该项目落地有助于提升区域产业附加值,预计带动相关行业年产值增长超15%,并创造大量高质量就业岗位。 四、政策支持与发展保障 滨海新区已将该项目纳入重点科技产业扶持名录,配套出台场地租金减免、研发补贴等优惠政策。相关部门表示,将通过建立专项服务小组,简化企业注册审批流程,确保三年内实现百家科技企业集聚目标,打造全国电商与智能制造融合发展的示范性基地。
2025-08-08
-
京津冀共建46个特色产业平台 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引领协同
京津冀三地协同推进产业转移承接,联合发布综合性指导性文件,明确构建“2+4+46”重点平台体系,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强化资源整合,聚焦招商引资与产业协同,引导创新资源和转移产业向平台集中,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2+4+46”平台体系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三地协同打造的“2+4+46”产业转移承接平台体系,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为两个集中承载地,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天津滨海新区、张承生态功能区为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辅以46个专业化、特色化承接平台,形成“核心引领、功能互补、多点支撑”的产业布局,为区域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核心支撑。 二、北京“两翼”引领高端产业集聚效应。作为北京新“两翼”,北京城市副中心与河北雄安新区定位高端,着力增强产业吸引力。北京城市副中心围绕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转移,重点发展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等主导产业,同步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河北雄安新区聚焦高端高新产业,打造创新高地与科技新城,其周边产业布局坚持“一盘棋”思路,严格产业准入标准,禁止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深化与区域产业的深度对接。 三、天津“1+16”格局深化产业精准承接。天津通过建立对接产业、重点承接平台、重点对接项目“三级清单”,统筹推进各区与北京各区的有效对接,构建起以滨海新区战略合作功能区为综合承载平台、宝坻中关村科技城等若干专业承载平台为框架的“1+16”承接格局,提升产业承接的精准性与协同性,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增强区域产业整体竞争力。 四、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明确各自产业承接方向,加快形成集聚效应与示范作用。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重点承接产业转移与协同创新项目,打造环渤海地区产业合作新高地;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发展临空高端制造、航空服务等产业;天津滨海新区发挥综合承载能力,承接高端制造与现代服务业,建设区域产业创新中心;张承生态功能区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绿色环保产业,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 五、现代制造业平台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布局。沿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京九方向,三地合力共建现代制造业承接平台,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跨区域布局,促进产业集群化、智能化发展,提升区域制造业整体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六、服务业平台提升区域服务功能。加快推进环首都承接地批发市场、冀中南承接地批发市场聚焦带建设,优化区域商品流通布局;构建环首都1小时鲜活农产品流通圈,完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保障首都市场供应,提升区域服务业协同发展水平。 七、农业合作平台助力乡村振兴。围绕首都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京津冀农业对接协作,联动发展一批现代农业合作平台,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智慧农业、休闲农业等领域,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提升区域农业现代化水平,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八、协同创新机制保障平台高效运行。为推动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三地着力促进区域创新链、产业链、资源链、政策链深度融合。北京市发挥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引领作用,联合津冀两地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资源向重点平台集中,通过政策协同、资源共享、要素流动等机制,保障平台在产业转移承接中高效运行,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持续创新动力。 九、产业转移承接标准提升发展质量。三地在产业转移承接中,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提高产业转入门槛,严禁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布局,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同时,加强对承接平台的规划引导和监督管理,确保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十、政策协同优化产业发展环境。三地加强政策协同,在土地、财税、金融、人才等方面出台支持措施,为产业转移承接和平台建设提供政策保障。通过简化审批流程、优化政务服务,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向重点平台集聚。 十一、区域联动增强产业协同效应。三地建立健全产业转移承接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工作对接和项目协调,形成工作合力。通过举办产业对接活动、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促进企业间合作,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提升京津冀产业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 十二、重点平台建设助力近期目标实现。当前正值京津冀协同发展近期目标实现的关键阶段,“2+4+46”平台体系的构建,将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优化布局、创新资源集聚和协同发展水平提升,为实现近期目标提供重要支撑,也为中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三、专业化平台促进产业特色发展。46个专业化、特色化承接平台立足各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聚焦特定产业领域,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载体。通过精准定位、专业服务,促进同类产业和关联企业集中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提升区域产业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水平。 十四、创新高地建设驱动产业升级。河北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重点平台着力打造创新高地,吸引高端人才、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引领区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五、生态与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双赢。张承生态功能区等平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农业、环保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 十六、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2+4+46”平台体系的建设,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推进的重要举措,将进一步打破区域行政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三地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助力京津冀打造全国区域协同发展的典范,迈向更高水平的一体化发展新阶段。
2025-08-08
-
京津冀设计产业联盟筹备会议在北京星光梅地亚启动招商引资新平台
京津冀设计产业联盟筹备会近日召开,聚焦三地设计产业协同发展,为区域招商引资注入新活力。会议旨在搭建开放平台,吸引企业投资合作,推动北京、天津、河北产业资源整合,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这一举措将加速设计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实现招商引资机遇最大化。 一、京津冀设计产业联盟的成立筹备会在北京星光梅地亚酒店举行,背景源于国家推动区域一体化战略。会议回顾了2015年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中心、北京工业设计促进会、天津市工业设计协会、河北省工业设计协会、中关村工业设计产业协会及天津市文化产业协会设计产业分会六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倡议。各代表深入研讨联盟章程和筹建方案,强调以设计为纽带,加强跨区域协作。 二、筹备会上,各方代表重点讨论了联盟运行机制和初期工作路径。会议议程涵盖了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的具体措施,包括设计产业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等内容。参会单位一致认为,联盟将打造开放型交流空间,覆盖企业、机构、高校等主体,通过举办合作论坛和项目对接活动,促进京津冀设计产业一体化进程。 三、会议最终确定了联盟章程框架,明确了成立时间表,计划于同期举办新闻发布会以扩大影响力。六家发起单位共同签署成立倡议书,象征三地合力推进设计领域协同的目标。这为招商引资开辟了新渠道,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区域项目投资,带动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 四、京津冀设计产业联盟的职能定位在于推动产业升级和品牌建设。平台将聚焦资源对接服务,组织交易展览和设计竞赛,提升区域产业创新力。通过研究京津冀设计生态,联盟计划输出标准化解决方案,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孵化支持,强化招商引资效能。 五、未来运行规划包括设立专项资金和建立评估体系。联盟初期工作聚焦于政策协调和市场拓展,拟引入国际设计资源,扩大京津冀在全球设计产业链中的影响力。这将深化区域协同效应,助力招商引资持续增长,最终实现设计产业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2025-08-08
-
怀柔区农业转型迎来新机遇 招商引资助力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
在促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怀柔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实现稳步增长,得益于招商引资的强力推动,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日益丰富。新入资本注入,加速了产业升级,为区域农业注入新动能。通过多方政策协作,专业合作社不仅在数量上呈现正增长,更在品牌建设与经营创新上取得显著成效,为农民增收提供坚实支撑。以下是怀柔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具体发展态势。 一、合作社注册与规模稳步扩展。截至2017年7月,怀柔区累计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864家,较2016年同期小幅增长。这一增长源于地方招商引资举措的深化,政府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外部资金,促进合作社吸纳新成员。实际运营的实体由353家主导,经营覆盖面广,涵盖农业种植、林业种植、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渔业养殖、农机服务、产销活动及休闲旅游等多个行业。其中,林业种植合作社以果树、板栗、核桃等特色种植为主,畜牧养殖领域则集中在奶牛、鹿、冷水鱼和黑猪养殖上。招商引资还带动了合作社结构调整,一批新型休闲农业合作社崛起,整合采摘、娱乐和餐饮服务,大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 二、经营表现呈现积极调整态势。尽管2017年上半年合作社资产总额和销售收入较2016年同期有所波动,但实际经营实体数量显著增加,凸显增长韧性。这一现象得益于招商引资引入的技术与资金支持,推动合作社转向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固定资产的优化配置,促进了生产设施升级,合作社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活力。都市休闲生态农业成为亮点,通过招商引资导入的资本助力合作社开发综合性经营模式,如采摘园与民宿结合,直接拉动区域旅游消费。这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路径,巩固了合作社在农业体系中的核心角色。 三、品牌建设与认证成果显著。合作社品牌意识大幅提升,由51家主体持有111个品牌,涉及无公害、有机、绿色及地理标志认证等多个领域。相较于2016年,品牌数量新增22个,反映出招商引资在技术引进和品质控制上的支持力度。自有注册品牌主导,辅以授权使用和法人注册类型,确保了品牌体系的完整性。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专业人才,强化品质管控,提升了农产品市场认可度。例如,生态认证产品如有机水果和绿色肉制品,在消费者群体中广泛流行,增强了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产业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合作社发展集中在林业种植加工、畜牧养殖及休闲旅游等主轴,招商引资推动资源整合,形成闭环产业链。实际运营合作社强调协同创新,如林业种植结合深加工增加产出效率,休闲旅游板块则融合了采摘娱乐元素。资本注入助力合作社引入现代管理模式,降低运营成本,提升抗风险能力。这不仅带动了农产品增值,还强化了区域在都市农业中的领导地位,为后续招商引资树立标杆。 五、未来战略重点聚焦长效机制。怀柔区规划三项核心措施推进合作社升级。首要是强化财务规范化管理,推行专用软件系统提升资金透明度和效率,杜绝违规操作。其次,建立区级示范社动态监管体系,淘汰不合规实体确保示范效应;协同多部门落实统计监测与进出考核,构建优胜劣汰机制。第三,深化金融创新,通过招商引资加强政策扶持,定制合作贷款贴息和政府担保等工具,为合作社提供全方位资金支持。此举将巩固增长基础,驱动合作社迈向可持续繁荣。
2025-08-08
-
环渤海家具产业园再迎六家行业龙头入驻 总投资规模突破65亿元
近期,环渤海(天津汉沽)家具产业园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强力家具、北京金悦鑫木业等六家知名企业集中签署第四批入园投资协议。至此,该园区已累计吸引52个优质项目落户,总投资额达65.37亿元,标志着京津冀家居产业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 一、产业集群效应加速显现 作为京津冀地区重点规划的专业化园区,环渤海家具产业园总规划面积达8000亩,分两期推进建设。其中一期2000亩已完成企业入驻,二期1500亩正加速基础设施配套。此次签约的六家企业涵盖成品家具、五金配件、木材加工等产业链关键环节,将进一步补强园区从原材料供应到高端制造的闭环生态。以强力家具为代表的北京疏解企业占比超七成,凸显园区承接非首都功能转移的核心作用。 二、区位优势赋能产业升级 园区依托天津汉沽临港优势,构建“陆海空”立体交通网络:距天津港仅40公里,周边三条高速贯通,两小时经济圈覆盖京津冀主要消费市场。这种区位条件显著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北京金悦鑫木业等企业表示,搬迁后原材料运输效率提升30%以上。同时,园区配套建设的共享喷涂中心、智能仓储基地等设施,推动传统家具生产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三、政策创新激发投资活力 为吸引优质企业,天津汉沽经济开发区推出“一企一策”定制化服务,包括税收梯度减免、技改专项补贴等政策包。北京奥纳威木业在签约后即获得1500万元智能化改造资金支持,其规划建设的数字化车间预计投产后产能可翻番。园区还设立2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扶持家具设计研发、环保材料应用等创新项目。 四、未来三年实现千亿产值目标 按照发展规划,环渤海家具产业园将在未来三年内完成全部8000亩开发,引进企业总数突破120家。目前在建的研发检测中心将联合高校建立行业标准体系,北京华北万丰五金磨具等企业已提交23项技术专利申请。园区管委会透露,下一步将重点培育智能家居、全屋定制等新业态,打造北方最大的家居产业创新策源地。 此次集中签约进一步夯实了环渤海家具产业园作为北方家居行业标杆的地位。随着52家企业的协同发展,园区不仅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的示范样本,更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8-08
-
门头沟区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至73家 创新动能引领产业升级
近年来,门头沟区聚焦高质量发展目标,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强化招商引资、推动产业转型,引导石龙经济开发区深化改革创新,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快速发展。目前,石龙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35家,其中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增至73家,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力量。 一、政策引领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门头沟区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核心,加速推进石龙经济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开发区成功迈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区十六园”行列,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国家级平台支撑。围绕“高精尖”产业培育,门头沟区制定发布“门创30条”等一系列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明确以互联网产业为核心,以智能制造、医药健康、节能环保为支撑的“一主三辅”产业发展方向,为企业提供从创业孵化到成长壮大的全周期政策保障,引导产业资源向优势领域集聚。 二、空间拓展破解发展要素制约。针对土地资源紧张、发展空间有限的难题,石龙经济开发区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与空间载体建设。通过规划建设总部大厦项目,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高品质发展空间,目前涉及11家企业的总部大厦项目总建筑面积达51.48万平方米,总投资26.5亿元。其中,6个大厦已完成工程建设竣工验收,建筑面积合计17.03万平方米;8个大厦处于施工状态,总建筑面积34.45万平方米,预计近两年陆续竣工验收。这些项目的建成将进一步拓展创新空间,为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奠定基础。 三、基础设施升级优化园区发展环境。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总部经济发展需求,门头沟区自2011年起,多方筹集资金3.9亿元,对石龙经济开发区市政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通过重新铺设人行步道和绿化带、更新路灯和道路标识、对部分企业建筑物进行装修装饰、为重点楼房和构筑物增添夜景照明等措施,园区硬件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同时,开发区积极融入长安街一体化发展格局,逐步成为门头沟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 四、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经济增长新引擎。随着“一主三辅”产业政策的深入实施,石龙经济开发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逐步从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互联网、智能制造、金融保险、文化创意、医药健康、节能环保及服务业企业转变。科技创新经济对区域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正逐步成为门头沟区级财政收入的主要支撑。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不断壮大,不仅提升了区域产业竞争力,也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在区域层面的落实提供了产业基础。 五、服务保障提升企业发展获得感。门头沟区围绕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需求,推出一系列精准服务举措。在生活保障方面,建设50多万平方米自住型商品房,优先解决驻区企业员工住房需求;开通企业通勤班车,方便员工出行。这些服务保障工作切实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后顾之忧,增强了高新技术企业在区域发展的归属感和信心,为招商引资和企业留驻创造了良好条件。 通过政策、空间、环境、服务的全方位提升,门头沟区石龙经济开发区已形成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73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既是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也是门头沟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未来,随着各项政策的持续落地和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门头沟区高新技术产业将释放更大发展潜力,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2025-08-08
-
跨境电商综试区扩围促区域经济平衡发展 晋新青藏等省区有望入列
国务院常务会议近期明确,将在现有35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基础上新增一批试点城市。这一政策动向被解读为政府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外贸新业态发展的重大举措。据悉,本次扩围将重点考虑尚未设立跨境电商综试区的省份及地区,以填补区域空白,助力均衡发展,地方申报与招商引资工作随之展开。 一、政策脉络清晰体现渐进式推广战略 2015年,国家首次批准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首批5个试点城市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第二批试点于后续年份获批,覆盖城市增至13个,仍以沿海大中型城市为主。第三批试点数量呈现显著跃升,一次性增设22个试验区,区域分布明显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倾斜。此三轮布局构建了覆盖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的初步网络,初步实现了从局部探索到区域协同的跨越。 二、填补区域空白助力经济平衡发展 本次扩围方向清晰指向尚未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省份。山西、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区,由于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或地域广阔、人口密度较低等原因,尚未被纳入前三批名单。这些地区同时蕴含独特的发展机遇: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可借力跨境电商开辟国际市场;新疆地理位置独特,可依托“一带一路”发展跨境电商;青海、西藏则可通过特色产品如高原农副产品、藏医药、旅游服务实现跨境价值挖掘。通过设立综试区,提供专门政策支持,有助于激发当地外贸新动能,同时弥合区域发展差距,促进更广泛区域的开放程度提升。 三、前期试点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显著 过去数年,已设立的35个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在多个方面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创新经验。其中,通关便利化是核心突破点。创新包括简化报关手续、建立专门的检验检疫流程、探索高效退货管理模式。物流环节,建立多部门数据协同的信息共享平台尤为关键。该平台打破传统管理壁垒,实现海关、税务、外汇管理、电商企业、物流服务商、平台经营者之间的数据互联互通与监管协作,显著提升了跨境商品流通效率。这些机制创新被广泛认可为降低企业合规成本、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基石。其成功实践为后续扩围城市奠定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 四、应对外部挑战培育外贸新增长点 在全球化面临深刻调整、传统国际经贸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发展跨境电商成为我国稳定外贸基本盘、寻求新增长路径的重要突破口。扩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覆盖范围具有双重战略意义。对内,通过更加开放、便捷的跨境进口,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国内消费者对多元化、高质量商品的持续升级需求,丰富国内市场供给。对外,通过综试区政策赋能本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便捷通关、结汇退税、融资支持等服务,降低出口门槛,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出口,打造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响应更快的进出口双向新通道。这既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具体举措,也是提升我国在全球数字贸易价值链中地位的关键步骤。 本次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扩容,聚焦区域协调发展与外贸新动能培育,对于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具有重要意义。山西、新疆、青海、西藏等空白省份的潜在加入,标志着政策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推动跨境电商惠及更广泛区域与市场主体,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5-08-08
-
坤鼎集团携手FESCO打造北京国际招商平台 赋能外企在华发展
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北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跨国企业集聚发展。在招商引资领域,坤鼎集团与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FESCO)强强联合,通过合资成立的北京外企智地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构建国际化招商服务平台,为外企提供人力资源、物业投资等全链条解决方案,成为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战略合作奠定服务基石 2013年,坤鼎集团与FESCO达成战略合作,整合双方在产业园区运营与人力资源服务的优势资源。FESCO作为中国首家专业化外企服务机构,拥有40余年服务跨国企业的经验,其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与坤鼎集团在产业地产领域的深耕形成互补,合资公司由此成为连接国际资本与本地化服务的关键纽带。 二、全周期服务体系构建竞争力 该平台创新提出"空间+人才"双轮驱动模式:在物理空间层面,为外企定制总部基地、研发中心等载体,匹配京津冀区域产业规划;在人力资源领域,提供跨境招聘、薪酬福利设计等专项支持。2021年,平台成功协助某欧洲智能制造企业在亦庄开发区落地,同步解决200名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凸显资源整合能力。 三、数字化赋能招商生态升级 近年来,平台引入智慧管理系统,建立跨国企业投资数据库,通过分析产业偏好、区位需求等维度,精准匹配园区政策与服务。2022年上线的电子化服务平台,已累计为300余家外企提供在线选址评估、法律咨询等即时服务,决策效率提升40%以上。 四、标杆项目引领产城融合 在顺义区打造的国际化企业社区项目,集成商务办公、国际公寓等复合功能,入驻企业可享受税收优惠、高管签证等专属政策。该项目2020年投入运营后,吸引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区域总部入驻,带动片区形成高端服务业集群。 当前,随着中国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该平台正深化与临空经济区、中关村科技园等重点区域合作,持续优化"一站式"服务链条,助力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高地。
2025-08-08
-
密云经济开发区F2多功能地块招商启幕促区域产城融合发展新篇章
密云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西侧地块正积极推动招商引资,该多功能用地规划开发企业总部、商业中心及高端写字楼等项目,为区域产业升级提供支撑,助力首都东北部发展。 一、密云经济开发区作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产业聚集区,具备生态优势与区位潜力。该区域位于北京东北部,依托密云区丰富的山水资源和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点。F2类用地规划符合多功能开发导向,适合高端商务服务产业入驻。地块邻近开发区管委会核心地带,交通便捷,接驳北京市区路网体系,利于企业布局区域总部或创新型办公空间。政策上,北京市推出一系列扶持高精尖产业的举措,加速商业业态升级。 二、该地块规划参数充分体现集约高效利用原则。总面积约44亩,其中可建设部分设计为低密度模式,契合生态优先理念。建筑高度控制在24米以内,确保与周边环境协调,并提升视野开放性;容积率不大于1.5,支持发展绿色智能建筑,打造低碳示范项目。发展路径聚焦企业总部、金融中心和高端写字楼,这些业态能吸引创新企业与金融机构集聚,形成产业协同效应,同时提升区域商业价值与国际影响力。 三、招商举措以市场导向为核心,营造投资友好环境。相关部门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供一站式服务体系,降低企业落地成本。预期引入国际一流品牌或本土龙头企业入驻后,可直接带动区域就业增长和技术提升,据推算,此类项目每年可贡献可观产值,并辐射密云经济开发区的整体商业活力。北京已出台多项支持政策,涵盖税收激励与土地优惠,确保投资回报可持续。 四、该地块开发将深度赋能区域产城融合与绿色发展。作为北京市规划的战略节点,密云区正从生态涵养向高质量经济转型。该项目落地后,不仅完善城市功能配套,还将吸引高端人才回流,形成新型城市化典范。远期看,它推动产业生态链升级,强化北京东北部增长极作用,并加速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步伐。
2025-08-08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